对联故事,搞笑对联故事,有趣的对联故事,对联的故事
宠辱不惊的对联故事
有一副关于宠辱不惊的对联,《菜根谭》和《幽窗小记》均哟提到它,全联是:
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
去留无意,望天空云卷云舒
这是一副明代文人明人洪应明写的对联,出自洪应明是著名训世著作《菜根谭》。该联以其意境深邃、从容淡定而深受世人喜爱,洵为修身名联。
洪应明(—1596—),字自诚,号还初道人,里居及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均不详,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。著有《仙佛奇踪》四卷,《四库总目》多记佛老二家故事。根据他的《仙佛奇踪》,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,晚年归隐山林,洗心礼佛。万历三十年(1603)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,潜心著述。与袁黄、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。
《菜根谭》是洪应明的一本语录体作品,融汇了儒家自强不息、佛家宽忍宏大和道家超脱玄妙的思想,蕴涵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,因此在中华文化圈内广泛流传。正所谓“咬得菜根,百事可做”,它在修身、处事等方面提出的准则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。
晚明学者陈继儒也非常欣赏这副对联,录在他的名著《幽窗小记》中。陈继儒(1558-1639),字仲醇,号眉公、麋公,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晚明诸生,著名文人,与董其昌、王衡齐名。主要生活于明万历、天启年间,“年未三十,取儒衣冠焚弃之”,绝意于仕进。他的著述丰瞻,如《太平清话》、《安得长者言》、《模世语》、《狂夫之言》、《眉公十集》等一批作品,而《小窗幽记》尤受时人喜爱。这些书是小品中的小品,如语录体、格言体,其中精妙绝伦的语言,道眼清澈的慧解,灵性四射的意趣,令人叹为观止。尤其是作者把焚香、试茶、洗砚、鼓琴、校书、侯月、听雨、浇花等市为人生雅事,乐在其中。陈活了80多岁,在那个年代可谓高寿,这恐怕也是与其花开花落、云卷云舒的为人心态和处事原则分不开的。
该联中“宠辱不惊”,指不大计较宠或辱,不太在意得与失。《老子》:“得之若惊,安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”此乃反其意而用之。这如同庭前栽种的花儿,并不因为你的喜爱而绽开,也不为你的忽视而落去,一切全凭自然天性。我们做人也要像花儿那样,不为了得宠于别人便洋洋得意,也不为了受辱于别人便惶惶不安。“去留无意”,指不要太关心权位的去与留,太权衡官职的升与降。这就好像天边飘浮的白云,它并不在意人事的是非与得失,它只是随着风的方向或卷或舒,或飘或散。为人要正确对待人生的生老病死、贫富荣辱、成败得失,使其以平和的心态感受生命的真实存在。联语朴实无华,蕴涵一种淡泊情怀,怡然自得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大美。
这副对联对于那些挣扎或困扰于名利场、是非窝中活得很累、不堪重负的人来说,无疑是一副清凉剂,一支清心针。一切都是虚妄,一切都将过去,何不安下心来,看花开落,望云卷舒。天高地迥,意味隽永。这是对诗人的规劝,同时也是该联作者及引用者的自慰自况。
以上就是关于宠辱不惊的对联故事。
齐白石家乡的戏台联
民间对联故事:解放前,齐白石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县常演社戏,曾有人题过两副对联在戏台两侧,一联是:
白居易何等风流,樊素小蛮,女子歌声才子调;
石季伦自夸豪富,锦衣金谷,前人奢侈后人评。
上联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作著名的长诗《琵琶行》的典故,赞扬诗人才气之高,琵琶女歌声之妙;下联也用了一个典故:石季伦,指西晋的石崇。石曾与贵戚王恺斗富,以蜡代薪,作锦步障!"里,王恺虽得武帝支持,仍不能敌。上下两联褒贬分明,又冠以“白石”二字,于巧思之中寓评论,颇见功力。另一联是:
白门楼具铁甲三千,一战竟成擒,谁教尔英雄气短;
石头记有金钗十二,豪华终是梦,顿使我儿女情长。
此联也用了两个典故: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吕布因沉湎酒色,以至白门楼兵败被擒;《红楼梦》中“金陵十二钗”的命运虽各不相同,但都如大梦一场,统归太虚幻境“薄命司”。作者在这里既有感慨,又有评论,并且也如前联一样,将“白”、“石”冠于上下联,堪称锦上添花。
周总理的对联故事
周恩来总理自幼工诗文,撰写对联也是一位高手。早年在南开学校读书时,他的挚友、同学王朴山毕业后将东渡日本留学。临别之时,周恩来送了这样一副对联:“浮舟沧海,立马昆仑。”这八个字,很有气魄,表达了青年人以振兴祖国、抗御外侮为己任的雄心壮志。
金圣叹对联故事系列之对报国寺方丈
半夜三更半;(某方丈)
中秋八月中。(金圣叹)
——金圣叹属对报国寺方丈
金圣叹在“哭庙”案被冤杀的三年前,刚刚批点完了《水浒传》、《西厢记》,便走进报国寺信步小憩。一天夜里,已批书成癖的他,躺在床上辗转反侧,到了半夜乃毫无睡意,便披衣秉烛去见寺里方丈,想借佛经予以批点。鹤发童颜、长须飘飘的老方丈得知其来意后,慢条斯理地说:“想批书可以,我有一个条件在先,我出一联,如你能对出,即取出佛经让你批点,否则请恕老僧不给脸。”当时正值半夜子时,忽听外面“笃笃”几声梆子声,老方丈灵机一动,脱口说出了上联。可金圣叹冥思苦想,绞尽脑汁,就是对不出下联来,只得抱憾而归,一直郁记在心。三年后,金因“哭庙”案被判斩杀。刑场上,刚逾知天命之年的金圣叹,泰然自若,临刑不惧,昂然地向监斩索酒酣然畅饮,边酌边说:“割头,痛事也,快事也;割头而先饮酒,痛快痛快!”其心爱的儿子痛不欲生,呼天抢地、泪流满面地赶到刑场,与慈父诀别。他看见儿子哭得泪人似的,劝慰道:“别哭了,告诉我今天是什么日子?”儿子哽咽着说:“八月十五日,中秋。”听到“中秋”二字,金圣叹突然仰天大笑,高兴地说:“有了!有了!……中秋八月中。”并要儿子马上去报国寺告诉老方丈,他对出了下联。可是,一代文坛巨子,再也不能为佛经批点了。
名人苏东坡的对联故事
据说苏东坡年轻时候,仗着自己聪明机敏,又常被人夸奖,便渐渐骄傲起来。有一个春节,他作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:
识遍天下字;读尽人间书。
瞧这口气,真有“天下第一”的样子。过往行人看了,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,也有的摇摇头,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。
有一天,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,见了苏东坡,老人说:“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,老朽特来请教。”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,心中十分得意。出于尊敬,他为老人让了坐,问:“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?”老人没有说话,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。
苏东坡接过书来,翻开第一页,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。为什么呢?有两个字不认识。越往下看,生字越多。立刻脸上红一阵,白一阵,脑门上汗涔涔的。老人说:“怎么,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?”说完笑吟吟地走了。
苏东坡呆若木鸡,一时都忘了送客,等缓过神来,才恍然大悟。赶忙添了几个字,重新写成这副门联:
发愤识遍天下字;立志读尽人间书。
后来,他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。
金圣叹应对老者联
猫伏墙头风吹毛,毛动猫不动;(中年人)
鹰立树梢月照影,影移鹰不移。(老者)
——附录:老者应对中年人
金圣叹一生评点过不少古人名著,曾以《离骚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史记》、杜甫的诗歌、《水浒》和《西厢》合称为天下“六才子书”。并对《水浒》、《西厢》两书进行批改,很有独到见解。后又把《三国演义》称为“天下第一才子书”。一天早晨,金圣叹在茶馆吃茶,听到近旁桌子上有四五个人在谈论对对子。其中一长须老者对一个中年人说:“这个下联我有了。你上联是:‘猫伏墙头风吹毛,毛动猫不动’,我下联对:‘鹰立树梢月照影,影移鹰不移。’”。中年人听了忙说:“您老真不愧对对子老手,佩服佩服!”
上素月公饼;(老者)
中糖云片糕。(金圣叹)
——金圣叹应对老者
长须老者捻捻胡须说:“我也出一副联给你们对对。”说着用手指盘中月饼:“上联就出个‘上素月公饼’吧,但我上联指的是食物,所以下联也只准以食物相对。”长须老者说完,大家抓耳挠腮,因其中“上素”是“尚书”谐音,不容易对。金圣叹见半天无人对出,心里一急,脱口而出:“这有何难!对‘中糖云片糕’不就行了。”他这下联中,不但“中糖”和官名“中堂”同音,云片糕也是食物,大家都点头称是。
小大子,上下街,走南到北买东西;(老者)
少老头,坐躺椅,由冬至夏读春秋。(金圣叹)
——金圣叹应对老者
长须老者看看金圣叹,见他一表人才,出言不凡,便邀金圣叹一起吃茶。金圣叹也不推辞,端着茶壶坐了过来。长须老者拱供手说:“看来先生十分精于对句。我这里有一对子,想请教先生,不知意下如何?”金圣叹高兴地说:“快请讲出,让我试试。”长须老者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上联:“小大子,上下街,走南到北买东西。”众人都以为金圣叹难以对出。怎料金圣叹低头略一思索就说:“少老头,坐躺椅,由冬至夏读《春秋》。”他话音刚落,就博得満堂喝彩。长须老者请教姓名方知是大名鼎鼎的金圣叹,大家更是赞叹不已。
兴城文庙赏楹联
兴城文庙,亦称孔庙,位于宁远城内东南隅,始建于明宣德五年(公元1430年),现建筑面积约一万七千平方米。兴城文庙初建时只有三楹正殿(大成殿),后经历代多次扩建维修,得以相对完好地保存至今。1988年,兴城文庙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。2006年,兴城城墙与城内的文庙、祖氏石坊、钟鼓楼合并为“兴城古城”,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兴城文庙南北长200米,东西宽84米,是一组平面呈长方形的古建筑群,大体可分为三路:中轴线上贯穿着三进庭院,在第一进院落,东西垣墙两端各配角门。南面垣墙正中有照壁与垣墙连立,东西角门外各立“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”石碑一方,人称“下马碑”。角门内院落呈方形,北面有棂星门,为多层斗拱木结构牌坊。过棂星门是第二进院,内有泮水桥(状元桥)一座,为砖石结构拱桥。泮桥东南侧是更衣亭,对面为祭器库。泮桥东北侧和西北侧分别设有名宦祠和乡贤祠。泮桥北庭院正中为戟门,为三楹单脊硬山式建筑,各有穿堂门。名宦祠门前三百多年的柏树下部长出两棵小梧桐树,被称为“古柏育桐”,堪称奇景。过戟门向北是第三进院落。戟门相对甬道的中部立孔子像一座,整体汉白玉雕刻,通高3.3米,其中像高2.2米、底座1.1米。甬道尽头为大成殿,为硬山式小木结构,廊柱朱漆,雕梁画栋。正殿门额上悬挂着“万世师表”巨型牌匾,是清康熙年间珍品,殿内供奉孔子。 东庑、西庑在大成殿前东西两侧,各五间,为硬山式结构,曾供奉先贤、先儒,现在均辟为展厅,分别设为“孔子生平事迹展”、“中国科举制度展”。
2002年兴城文庙扩建,恢复了东路、西路。西路有“圣迹图”,北端是文史馆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路的“论语碑墙”。“论语碑墙”长188米,石碑采用黑色花岗岩材料,共103块。碑刻文字内容均出自《论语》,互不重复,书法作者经严格遴选,无论老年还是中青年,均盛誉素孚。“论语碑墙”书法之美、刻工之精,建成以来一直备受好评,堪称文庙代表性景观。
兴城文庙保存有清代至今的匾额、楹联数十件,这里撷得数副,与您分享。
东庑联:
先觉先知,为万古伦常立极;至诚至圣,与两间功化同流。
清雍正帝撰,郑雪峰书。
此联颂扬孔子,“先觉先知”、“至诚至圣”,评价之高,可谓无以复加。或许正因为如此,此联于全国各地孔庙多有所见。
此联作楷书,上溯欧阳询、柳公权,下及近人,融会贯通,自成一体。点画纤秾变化丰富,纤而不弱、秾而不肥,极有骨力。结字收放自在,小大由之,几处重字亦见匠心。上下联计二十余字,字距极小,但揖让得宜,气息通透,堪称佳制。
乡贤祠联:
惟英彦堪继圣贤之训;俾山川长矜化育之功。
郑雪峰撰,张公者书。
此联称颂圣贤、推崇英彦,复有“人杰地灵”之意,而后继有人、见贤思齐、继往开来之类也当为题中之义。俾,使。
此联作楷书,出于颜真卿而能变化,用笔纵横舒展处得篆书“婉而通”之妙,点画间或揖让有致或粘连一体,复得金石之趣。笔力沉劲,气象伟岸,深见性情。
戟门联:
生民来未有夫子也;知我者其惟春秋乎。
清雍正帝撰,赵静良书。
这也是一副流传甚广的名联。上联出自《孟子·公孙卫》:“出乎其类,拔乎其萃,自生民以来,未有夫子也。”下联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《春秋》,天子之事也。是故孔子曰:‘知我者,其惟《春秋》乎!罪我者,其惟《春秋》乎!’”又,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弟子受春秋,孔子曰:‘后世知丘者以《春秋》,而罪丘者亦以《春秋》。’”联中的“春秋”,不妨理解为历史——是非曲直,总有公论。
此联作行书,笔法娴熟奔放,结字平正大方,气息温和恬静,饶有古风。
名宦祠联:
作国藩屏,垂千秋史传;济民功业,在百姓口碑。
郑雪峰撰,金玉志书。
此联颂扬有为之士为国为民建功立业,不但享誉当时,而且流芳后世。下联尤有见识。藩屏,指屏障。
此联作行书,略见侧势,隐约可见香光(董其昌)风调,而点画结实、笔势酣畅,无纤弱之弊,有威猛之风。
仰圣斋联:
明月清风深有味;左图右史交相辉。
佚名撰,王铁军书。
“明月清风”在历代诗文中俯拾皆是,如苏轼《前赤壁赋》中的“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”,广为传诵;梁章钜题沧浪亭联(集欧阳修、苏舜钦诗句)“清风明月本无价;近水远山皆有情”也脍炙人口。能从“明月清风”联想开去,“深有味”才好落到实处。
“左图右史”,据《新唐书·杨绾传》记载:“(绾)独处一室,左右图史,凝尘满席,澹如也。”图、史,泛指图书,正如诗文中常见的“金樽”、“玉碗”,或依平仄或求文采,如此而已,是金是玉,何必较真?
此联寥寥十四字,自然、人文错综辉映,而言简意赅、境界出尘,令人神往。
此联作行书,字法谨饬,稍取纵势,点画灵动,如兔起鹘落,生气勃勃。苏轼对米芾书法极为推重,谓“海岳(米芾)平生篆、隶、真、行、草书风樯阵马,沉着痛快,当与钟(繇)、王(羲之)并行,非但不愧而已”,此作法度谙熟,英气勃发,颇能传海岳风神。
致远斋联:
诸子百家不分门户;
名山胜水各效文章。
常德义改佚名联,赵静良书。
此联文辞浅易平实,上联讲的“不分门户”,为胶柱鼓瑟、固步自封者下一针砭,也可体会到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的意味。下联讲山水各美其美,方生无限风光,而自然、人事,其实并无二致。此联或可媲美于脍炙人口的“世事洞明皆学问;人情练达即文章”。
此联作楷书,明显取法唐代颜真卿,结字平正妥帖,点画丰腴厚重,用笔起讫分明,顿挫转折有板有眼。清代的包世臣评颜真卿书法谓“平原(颜真卿)如耕牛,稳实而利民用”,此作中规中矩而不失自然,可见对颜真卿楷书的深刻领会。
集雅斋联:
笔战虬龙开异象;诗成金玉写新篇。
郑雪峰撰,白金源书。
上联以“笔战虬龙”写染翰挥毫风采,怀素在他的草书名作《自叙帖》中引用了“奔蛇走虺势入座,骤雨旋风声满堂”的句子,而流传甚广的明代韩道亨《草诀百韵歌》即以“草圣最为难,龙蛇竞笔端”开篇,可见其渊源。下联由杜甫七律《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》中“朝罢香烟携满袖,诗成珠玉在挥毫”化出,尤见风雅。“战”字极有味道,以“新篇”对“异象”也甚工致。
此联作行书,不激不厉,从容写来,笔势舒展流畅,点画映带生情,其中几处长笔画(如“笔”的长横、“虬”的竖弯钩、“篇”的长撇)寓刚于柔,颇见功夫。
憩缘阁联:
斯文在天地;至乐寄山林。
康有为撰,郭建民书。
20世纪20年代初,康有为讲学西安,曾书赠宋伯鲁一联:“斯文在天地;孤愤寄山林。”“斯文在天地;至乐寄山林”则题为四川乐山凌云寺月榭。前者不掩郁郁不平之气,后者易见豁达潇洒之情,两字之别,情怀迥异。“山林”在古代常借指隐居,如“方需功业之成,遽起山林之兴”(苏轼《王安石赠太傅》)、“种放……每往来嵩华间,慨然有山林意”(《宋史·种放传》)。因此所谓天地斯文、山林至乐,不免让人品出弦外之音。
此联作行书,结字端庄,点画流美,不无恬静悠然之意。
本文(原题“兴城文庙楹联摭赏”)发表于《对联·民间对联故事》杂志2016年第5期。
祝枝山写联骂财主的故事
祝枝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,关于他的对联故事有不少经典。
除夕前后,祝枝山走过当地才子徐子建家门,见正门、侧门贴着四条空白红纸,一时兴起,取来笔墨,大书两副对联:
正门上是:
明日逢春好不晦气;终年倒运少有余财
侧门上是:
此地安能常住;其人好不伤悲
徐子建回家看到此联,气得七窍生烟。一问才知是祝枝山写的,便将对联揭下来。
等到正月初四,徐子建相约杭州众秀才与周文宾找到祝枝山评理,质问他为何如此恶毒诅咒自己,众人也纷纷批评祝氏太不像话。
此时,祝枝山胸有成竹地说,诸位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我是故意“卖弄”。
只见他拿笔用标点巧加点化,结果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,使上述两副对联成为:
明日逢春好,不晦气
终年倒运少,有余财
此地安,能常住
其人好,不伤悲
大家见之,无不称道。
值得细细品味的成都对联
蜀地楹联遍布风景名胜、山门庙宇、名人故里、历史遗迹,甚至是里闾街巷、民居铺面,这里的史事风流、文化蕴藉,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,名人轶事和市井生活的情致与意味都能在上下相对、长短相同的楹联中见微知著。此外,还有不少民间高手创作诙谐趣作,也是一道文人风景。
四川是我国楹联文化大省,历史上产生了不少佳联及民间对联故事。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林鑫先生表示,尽管民间对联的主角多是苏东坡、解缙、纪晓岚等名家,不过很多故事都是被百姓附会到这些大家头上的。
川人楹联的市井趣味
林鑫为读者介绍了几个民俗趣味很浓的对联故事,有些有据可考,而有些真实性待考。
其一是“门大要容千骑入,堂深不觉百男欢。”据《墨庄漫录》记载:“东坡在黄州,一日逼岁除,访王文甫,见其家方治桃符,公戏书一联与其云……”当时春联已经普及,苏东坡为王家书写春联,用语饱含吉庆祝祷之情。上联赞扬王氏子孙能够光大门庭,门容“千骑(jì音既)”进出,下联祝多子多福。“堂深”与“不觉”搭配,夸他家大业大子孙欢愉。明朝杨廷和的中秋属对也很有趣味。“一夜五更,半夜五更半;三秋八月,中秋八月中。”杨廷和是四川新都人,曾任华盖殿大学士,太子太师。七岁中秋,杨府月夜宴客,半夜时分一位客人说了出句,少年立即为之属对。重叠的“夜、五、更、半”等字,对应重叠的“秋、八、月、中”,以季节对时辰,数字对数字,成为属对佳话。
讲述高手在民间的故事
四川还有不少“椒盐味”十足的趣味对联,讲述高手在民间的故事。在青羊区平安巷内的一小饭馆,大门上的对联前些年曾掀起不小浪潮。上联“稀饭干饭茫茫”,下联“肥肉瘦肉嘎嘎”,横批——“太实在”。此联一出,甚至有人打趣,不是四川人不要冒然诵读。
这副对联出自店老板周女士,乃即兴创作。上联所说的“茫茫”,即是四川话“饭”的意思;“嘎嘎”说的是“肉”。来饭馆吃饭的人都很关注这对联,甚至有远道而来的顾客后来还专门写信给老板,商榷“茫茫”两字是不是该这样写。
旁人评价这是一副有“油盐”味的对联,浓烈的老成都味道很是独特,确实具有很高的传播度。但林鑫表示,楹联界对这种“对联”是否能称作对联有争议。
雅俗共赏的“歪”对联
有楹联博览馆之称的成都,满眼雅俗共赏的对联。
一些店肆的对联也很有趣,如“客不酕醄,深醉翁之意;座无饕餮,漫吟归去来辞”,是为“不醉无归小酒家”打广告。眼镜店广告:“君凭我广开视野,我助君明察秋毫”;厕所提示:“小处不可随便,大家都讲卫生”,这些都属于楹联文化。
不过当今创作严谨的楹联家注重楹联的“对仗”和“平仄”,对那些不合格的楹联通称为“歪”对联。比如位于文殊坊闹市区的一家店门口的“把盏会意临风处,醉倒华夏山水间。”批评者们便挑剔,“把盏”怎能对“醉倒”,“会意”又岂可对“华夏”。何况平平坦坦的闹市区,又怎会醉倒在“山水间”,又不是一幅山水画。简直羞煞人。
林鑫谈道,对联具有巧趣性、实用性、文学性等特征。广大民众一般看重前两个层次。如果想深入感受楹联文化,最好还是学习楹联格律知识,能创作出既合律,又受大众欢迎的作品来。
郭沫若妙对对联逃处罚
以前,对对联是上学堂的必修课,其中郭沫若小时候也有妙对天成的典故(名人对联故事)。
郭沫若小时候很贪玩。有一次,他和同学们一起逃课偷桃吃,被老师发现了。老师很生气,想出一招来教训他们。老师说:“我给你们出个对联,谁能对出下联就可以免罚,否则都要受罚。” 说完就在黑板上写下:“昨日偷桃钻狗洞,不知是谁。”
同学们面面相窥,但见郭沫若走到黑板前写下:“他年攀柱步蟾宫,必定有我。”
老师看后大喜,免了对郭沫若的处罚。
少年蔡锷对联对倒县官
蔡锷(1882年12月18日-1916年11月8日),原名艮寅,字松坡,汉族,湖南宝庆(即今邵阳市)人。蔡锷曾经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,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。遗著被编为《蔡松坡集》。
一日,蔡锷到小镇去买笔墨纸张,店主很喜欢这个知书达礼且又活泼的小童生,便逗他说:“小相公,看你像个知书识礼的书生,我出一联给你对,你若对上了,今天你买东西我不收你钱。”
蔡锷听后,觉得很新鲜,便回答说:“不妨试一试吧!”
“小书生三年有庆。”店主略作思考后吟出了上联。
“大老板四季发财。”蔡锷脱口而出,对出了下联。店主听了,感到非常惊讶,随即欣喜地送给他一套文房四宝。
某天,蔡锷下河洗澡,把衣服挂在河边的柳树枝上,被当地一位叫作樊雉的名士看到了,即以此为题,说出了一句上联:“千年柳树作衣架。”
蔡锷在河中应声而对:“万里山河当澡盆。”樊雉听了,对他的机敏与博大志向赞叹不已。
后来,蔡锷到城里去应“童子试”,他是骑在父亲的肩膀上“骑马马”去的,主考的县官见此,出个上联要他对:“子将父作马。”
蔡锷应声相对:“父望子成龙。”
县官听后连连夸奖道:“对得妙,对得妙!真乃神童啊!”
还有一次,蔡锷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,不料风筝落入了太守的府衙院中,他和小伙伴们便去讨要风筝。太守出来,要他对一副对联,才能还他风筝,说着念出了上联:“童子六七人,无如尔狡。”
此上联明显带有侮辱蔡锷的意思,不过,蔡锷思索了一会儿,便对出了下联:“太守二千石,唯有公……”说着,故意卖关子,不说下文。太守催问下文。
蔡锷便说:“你如果还我风筝,我就说‘唯有公廉’;你如果不还我风筝,我就说‘唯有公贪’。”太守听了,赶紧把风筝还给了他们,他才不会为了区区一只风筝摊上一个“贪”的名声呢!
从这个对联故事我们可以得知,蔡锷年少时便才思敏捷了。
解缙妙联气倒乡绅
自古文人相轻,然而事实上不止文人内斗厉害,有钱人也看不起文人。请看下面一个名人对联故事,这里涉及到了一副比较有趣的对联。
解缙住的村子前有一座竹山,属同村的乡绅所有。有一年春节时,解缙在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:
门对千棵竹
家藏万卷书
乡绅见了心中老大地不高兴,乃命家丁把竹梢全都砍掉。缙知乡绅用意,便于上下联尾各加一字:
门对千棵竹短
家藏万卷书长
乡绅见了更为气恼,再命家丁把竹子连根挖掉,缙闻知,在联尾再各加一字:
门对千棵竹短无
家藏万卷书长有
乡绅无奈,自此不再找解缙的麻烦。
附解缙简介:解缙(1369-1415),明朝内阁首辅、著名学者。字大绅,缙绅,号春雨、喜易,谥文毅,汉族,江西吉水人,解纶之弟。洪武十二年进士。历官御史、翰林待诏,成祖即位,擢侍读,直文渊阁,参预机务,与编《永乐大典》,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。有《解学士集》、《天潢玉牒》。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,屡遭贬黜,终以“无人臣礼”下狱被杀
版权声明:本文为网友投稿发布,本站小编: 一日一条小编 编辑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###文章侵权删除联系方式侵权qq:821534679。邮箱:821534679@qq.com
- •祖祠堂重建落成对联,王氏宗祠通用对联
- •祠堂神台对联,宋姓宗祠对联
- •黄氏祠堂对联,黄氏祠堂对联集锦
- •祠堂对联大全:郭氏宗祠对联大全
- •祠堂对联:胡氏宗祠对联
- •丧事对联,11字丧事对联大全
- •武侯祠对联
- •乔迁新居对联,新居对联,新居落成对联,新居对联大全
- •婚庆对联,婚庆厨房对联
- •元旦对联,元旦的对联,关于元旦的对联
- •蛇年对联,关于蛇年的对联
- •小学生对联大全,小学生对联,春节对联 小学生,小学生对联摘抄大全,对联大全 春节小学生
- •黄埔军校门口对联,黄埔军校门口曾挂着一副对联
- •生意对联,生意对联大全
- •爱情对联,爱情对联大全,搞笑爱情对联
- •福字对联,什么时候贴对联和福字,男子岳父家门口贴满对联福字
- •数字对联,有趣的数字对联
- •中秋节对联大全,关于中秋节的对联,中秋对联大全,关于中秋的对联,中秋对联集锦,中秋国庆对联
- •医院对联,有关医院的对联,医院对联横批
- •名胜古迹对联,关于名胜古迹的对联,名胜古迹的对联